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主办单位:吉林省教育厅
国际刊号:1009-9042
国内刊号:22-1265/TB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33309 人次
 
    本刊论文
解析“自然叠加法”在小城镇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自然无需人类的投资,却在默默为人类的生存做出巨大的贡献,并且这种贡献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代表了相互间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既能为人类的使用提供机会,同时也为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限制。运用恰当的方式,遵循自然演变的规律,探索出人类建筑环境的生态性、可持续性设计是文章的宗旨所在。

  【关键词】自然 自然叠加法 建筑环境设计

  一、“自然叠加法”的提出

  自然是一个单一的相互作用的体系,与其相关的任何部分一旦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体系的正常运转。“自然叠加法”即是利用自然演进过程中的变化,识别其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所起的作用,分析出哪些是保护人类的;哪些是对人类有害的;哪些是稀缺珍贵,需要人类保护的;哪些是容易被破坏,需要人类去特别留意的……使得自然要素适用于绿色、环保、可持续设计,这就是“自然叠加法”提出的根本所在。

  二、“自然叠加法”的内涵

  人类环境有别于其他生物的环境,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因此,在阐述“自然叠加法”之前,我们先要说明与之相关的一些要素。这些要素也是“自然叠加法”的核心所在。首先,在自然环境中,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素,主要涉及以下两类要素:第一类要素,即自然地理因素。包括地表水、洪泛平原、沼泽地、地下水回灌区、陡坡、有森林的土地、没有森林的土地、含水层等;第二类要素,与危及人类生命财产的因素有关,即自然气候因素。包括城市纬度、气候条件,是否属于飓风或是否属于洪水泛滥地区等。其次,社会环境是指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社会制度及人类的社会意识。它也包含两类要素,第一类要素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用以保证社会政治、经济和谐发展的各种社会要素,如经济基础、法律法规、宗教信仰、艺术审美等。第二类要素是指伴随自然和社会发展过程而进行的各种社会评价。包括地域历史价值、水域价值、森林价值、野生动物价值、风景价值、游憩价值、文化价值、居住价值、交通价值、土地价值等。对于以上两方面内容加以明确后,我们再来探讨一下“自然叠加法”。

  所谓“自然叠加法”暂且可以这样解释,其是一种利用类似统计学的方法,结合生态学的知识,通过对以上两方面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并将其运用于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实践中,使得设计案例符合生态性、可持续性的设计理念。在实践中,首先将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相关的两类要素,分别设定为具有三个价值的等级,并且这三个价值等级分别用高、中、低三个不同级别的灰度来表示,同时按照级别分别制成不同灰度的透明胶片,然后将其一张张叠加,以取得最高价值利用率统计区域。例如,在分析自然环境的价值利用率时,可以先按自然环境中两大要素的内容,分别制成高、中、低三个灰度级别的透明胶片。根据自然环境要素的各类级别,将其一张张叠加起来,从而得到一张复合图,这就是该区域内自然环境的价值利用率统计图,颜色最深的表明价值利用率最高,颜色最浅的表明价值利用率最低。以此分析得出哪一块地域属于沼泽地资源,哪一块属于地表水资源,哪一块属于洪泛平原,哪一块属于地下含水层资源,哪一块属于陡坡地,哪一块属于森林林地等。再以此方法将社会环境要素胶片叠加,从而得出另一张复合图,再将两张复合图再次叠加,得出最终价值利用率统计,从而在自然要素中分析得出:

  1.地表水

  在地表水资源丰富的区域内,可以设有码头、港口、污水处理厂以及与水有关的和某种程度上必须用水的工业。

  2.沼泽地

  在沼泽区域内可设有游憩空间及进行某些特殊类型的农业种植。

  3.洪泛平原

  洪泛平原区域内可用作农业、森林、游憩、公共事业及居住区的开放性空间的设置。

  4.地下含水层

  在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区域内,可用作农业、森林、游憩和低密度的建设,以及不会危及水资源的工业建设。

  5.地下水回灌区

  这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层之间相交汇的地区。可用于农业、森林、游憩等。

  6.陡坡地

  陡坡地中有一类属于一级农业用地,这里适合集约耕种。而其他空闲的一级土壤,可作为森林或公共事业以及游憩活动等开放空间使用。

  7.有森林、林地的土地

  根据区域特征,这里可用作木材生产基地、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及游憩活动场所及低密度住宅场所等。

  8.没有森林、林地的土地

  结合区域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特征,这里可用作高密度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事业机构及其他开放性空间等。

  再以此方法,将社会环境要素胶片叠加,从而分析得出:

  1.地域历史价值

  在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域内,可设有旅游景区、公共事业空间及开放性空间,也应依据其地理位置,决定其建筑密度,既可成为新的商业区,也可成为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2.水域价值

  这里首先提出临近天然江、河、湖、海区域,可用于养殖业、农业、林业及旅游业等,亦可因此而形成城镇特色;其次,在人工水域内诸如各种人工湖、护城河等水域,可形成公共事业空间、开放性空间及游憩空间,亦可因此形成高密度住宅地,以此提升空间土地价值。

  3.森林价值

  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域,可用作森林种植、开发、动植物保护地、游憩及低密度建设以保持其原有自然形态。

  4.野生动物价值

  在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地域,可设立野生动物游憩地,在此采取低密度建设,并以此优势可用作公共事业空间及旅游用地。

  5.风景价值

  在自然风光景色怡人地带,可因势利导,保持其原有自然风景特色,用作旅游、公共事业及居住区建设,亦可由此而形成新的商业圈以带动经济发展。

  6.游憩价值

  在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开放性区域内,可以此形成区域特色,形成高密度住宅区、公共事业空间及开放性  7.居住价值

  具有居住价值的区域是指其周边各项公共配套设施齐全、交通便利,空气质量、自然环境良好,远离工业区及环境污染的区域,在此可建设高密度住宅及住宅区的开放性空间。

  8.交通价值

  在交通便利区域内或交通交汇处,可用于商业圈、公共事业空间、旅游休闲空间及中密度建筑建设。

  通过以上8个相关的社会要素价值利用率的分析,并将其与前8个相关的社会要素相叠加,从而分析得出某一区域内定向性价值利用率。这就是“自然叠加法”在方案设计过程中所依据的法则,其是在完全遵循自然、生态、社会条件基础上来反映该地域社会的、资源的和美学价值的数据,对于保证该地域建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自然叠加法”在金龙山镇建筑环境设计中的部分应用

  1.案例概况

  黑龙江省阿城市金龙山镇位于哈尔滨市阿城区东部,距哈尔滨市区69公里,距阿城市区36公里左右,总面积200平方公里,金龙山镇南与小岭镇、玉泉镇、亚沟镇相连,北与红星镇接壤,东与松峰山镇相邻,西与阿城原种场为邻,是阿城区的近郊乡镇之一。

  2.自然要素分析

  金龙山镇建筑环境设计中依托三个主要镇区,即新镇区、老镇区及头道河子区。

  分别进行三个等级的适宜分析,得出镇域空间中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及禁止建设区,以最终形成合理土地利用分析图。其中,(1)禁建区:禁建区范围即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具体用地区域为金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基本农田、镇域内主要道路及主要道路两侧的防护绿地、大型市政通道控制区。(2)限建区:自然条件较好区域,或已建待还耕用地,或城镇发展预留用地。限建区包括待迁还耕村屯用地、城镇发展预留用地等。(3)适建区:禁建区、限建区和已建区以外的地区为适建区。具体用地是指镇域西部的老镇区、金龙山镇镇区、规划保留村庄、农产品加工区等。

  3.社会要素分析

  结合三个主要镇区各自特点及相关社会要素,将其进行功能合理定位,通过8个社会要素的3个等级分析,最终得出:

  (1)镇域镇村职能利用分析图,其中,①新镇区职能类型为综合型,主要职能为行政文化中心、居住、旅游服务、商业贸易等;②老镇区职能类型为农工贸型,主要职能为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商业贸易等;③头道河子旅游服务区职能类型为综合旅游服务型,主要职能为旅游服务、商业贸易、居住等。

  结语

  建筑环境设计最好有两种系统,一个是按自然的演进过程保护的开放空间系统,另一个是城市发展的系统。如能将两种系统结合在一起的话,就可以为全体居民提供满意的开放空间。而“自然叠加法”正是遵循这一原则,既将两种系统分别研究,又将两种系统的研究结果合二为一,旨在为人类生存的建筑环境提供一个惬意、理想、遵循自然的可持续性空间。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